晒皮肤也是这样,一盲目追随欧美,就付代价吧。
日本追随欧美流行过晒黑,有专门棺材一样的紫外线舱。
但那都是流行,不是生活习惯,过了一阵风就不流行了。
亚裔小女孩在美国就跟日本小女孩一样,容易盲目追随。
有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沙滩玩,人家晒你也晒,人家白的晒成小麦人了,你晒成非洲人了。
何苦?
白人不是都为了晒皮肤,更多的是为了阳光,主要就是缺太阳。
北欧人就不晒皮肤,一个个很白。
爱尔兰,奥地利,德国等等也都不晒皮肤,同样很漂亮。
人就是晒晒太阳,没跟美国大傻,法国大香蕉似的,晒不够,用阳光换皮肤。
欧洲人喜欢跑意大利撒丁岛晒去,撒丁本地人懒得晒。俄国人不少跑三亚晒,三亚本地人最怕晒。非洲人不晒,老夏威夷人也不晒。
本地人喜欢本地晒的只有南北美与澳洲了,都是新移民的地方,来的地方缺太阳。
美国阳光很好,欧洲只有亮,没太阳的,想晒都没地晒。
像是英国那样的一年下两次雨,一次下半年不说,一下雨就跟进冰箱一样,温度骤降,大夏天突然下冰雨一样。
要是在海边晒,来不及穿衣服,跑都没地儿跑,肺炎。
伦敦昼夜温差比昆明还大,直追哈密,真就是晚上袄中午纱。也就下午三点过后下午茶时间,可以在阳光下待会儿。
欧洲不像东亚有太阳,那地方同一纬度也没太阳。欧洲天低无四季,美国特产是龙卷风大月亮,大月亮比欧洲太阳都亮。
欧洲仅南部有太阳,北欧跟极地一样,有时候中午就黑了,有时候深夜还亮着呢。晚上的天空是诡异的黑蓝,就跟一到贵州境内,那水就变成碧绿色一样,跟别的地儿不一样。
北欧是太阳紊乱,人都忧郁了,欧洲大陆是缺太阳,没晒皮肤的环境。
你皮肤有晒色,代表你度假去了呗。
有这个晒的需求,不是为了美。
正如眯眯眼,美国人也没觉得这叫美,属于人种特色,最多就是异域风情到顶了。
以为西方人喜欢这个,是个误会。
《花木兰》动画那是因为迎合市场与误读的关系,到了《功夫熊猫》的时候,对某国文化的理解,就很到位了。
这是欧美根深蒂固的人种印象,选某国模特依然坚持选丹凤眼,不然感觉这都不是东方人。
就跟原来一出现东方画面,都戴斗笠一样,功夫熊猫的时候还在戴。
这就是越战时候形成的印象,一直没变。
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之前,国内也不挂红灯笼的。但印象有了,就成特色了,不挂都不行了。
老美所谓的喜欢丑女,娶个眯眯眼,不是看的皮,看的是宝藏,是性格,是魅力。
男人看女人,是从头到尾,小时候看的是脸,大点了是胸,然后就成了腰。
一出现腰,腰就走不了了,会欣赏形体,大长腿一类的,但视觉的支撑部,在腰。
到了这个时候,那类大眼睛嘟嘴自拍就不看了。
不是不漂亮,是这部分的吸引朝后退了。整体的性感,性格与韵味,占比越来越大。
经历的越多,审美角度的转换越快。
美国越战性解放之后,性经历十五六岁就有了,这不是无耻,是不绷着。
白种女人苍老的快,成熟的早,趁着年轻别耽误,尽早享受生活,青春是追不回来的。
西方对这方面是很坦然的,有个现象,东方人是白天嗓门大,晚上声音小。
欧美相反,白天嗓门小,晚上嗓门大。尽情释放,不绷着。
崇尚的是公众场合,别为旁人制造麻烦。私人场合,趴体啊,男女独处啊,放开,没必要端着。
经历的多了,长相就退了,吸引力才是主要的。
特性学识经历等等是共同语言的基础,有了这个才能长聊。
缺这个宝藏,就是骨肉皮。没有灵魂,充气娃娃。
充气娃娃还不是有更好看的就换,嘟嘴瞪大眼就是充气娃娃的脸嘛。
不是不喜欢这个,是会本能忽略掉,很容易审美疲劳。
充气娃娃到处都是,知道这玩意就是个新鲜感,很快就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