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形势渐渐明朗化
2018-04-15 作者: 细雨微风
第14章 形势渐渐明朗化
青砖白石,横匾高墙,这座雒城县府,在二十多年前由刚上任的益州牧刘焉亲自督造,给修得宏伟,高大,宽敞,整齐,堪称蜀中一带最优秀的建筑作品,其风格就是在现代人江辰的眼睛里看来,有的设计也让人叹为观止,不服不行!
现在刘备的左将军幕府,就设置在这里。办公场所的硬件条件,比在城下风餐露宿的时候,那怎么也要强太多了。好多“更难得”的条件,这里也都有了。
每一天,都有传递信息的细作把各方的军报,源源不断的送到雒城的县府来,在左将军刘备的幕府里,有专门对这些文件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的地方,再把分析结果进一步传送到上一层次去。
幕府可是一个大办事机构,专门有人,管军事类为主情报的收集和整理工作,远不止于此!还有专门管民情治安的,有管后勤供应的,要向当地筹措和征收粮饷物资,还有专门管军队整天带着队伍拉出去做各种训练的,不一而足。
有的机构虽是草创,但就怕有本事的人多。眼下能人汇聚得越来越多,所以并不发愁搭了台没人唱戏。
嗬!每一天,这里进进入入,峨冠博带的文官们有的举着笏板,有的抱着竹简公文,往来穿梭于擎枪配刀的铁甲武士群中,走路带起的微风使得他们的宽袍大袖飘飘起舞,远看上去,就像一只只的大蝴蝶在来回乱飞,这给杀气腾腾、森严肃穆的殿堂增加了一分的文雅,亦见证武人们打下的乾坤,也是有文人一席之地的。
而军师庞统、法正是要对这些事情进行总负责的人。但能用“谋士”来称呼的,可不只他们两个。
汉末为适应诸侯割据的需要,幕府文化大盛。中原方面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、西曹掌管人事,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,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,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,副者称属。所以后来“掾属”一词成了所有这类办事人员,特别是大小文官的泛称,或者被称为“幕僚”,都可以。
在那个时期,智囊集团化早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。军师这一词从战国孙膑传下来,到此不光指具体某一个人,而是对一群智囊的总称。像曹操军中,到了官渡之战的时候,就已有荀攸、贾诩、郭嘉、程昱、楼圭、许攸等等名士,组成群组,集体给曹操献计献策。
皇叔虽然早有爱才的名气,但实际上在用才、管才的方法和制度建设上,却走在了诸侯的后面。
要不怎么刘备他征战一生,直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才有块地盘呢?得了荆州的时候,刘备这才意识到了文官班子建设的重要性,他才开始着手组建班底。到了建安十九年,现在基本形成了以诸葛亮、庞统、马良、法正等人带队的团队,规模仍在壮大中。
入蜀过程,刘备方面军在人才数量上欲达鼎盛,武将就不用多说了,文的已经有了有法正、彭羕、孙乾、简雍、胡济、费诗、蒋琬,马谡,李恢等在此共同参赞军机。各有各的职务,各自负责掌管一摊子事务。
这些文人包括武将凑在一起可谓人才济济,在军事行动上能合力出谋划策,真是极好的。群策群力的效果也确实比某一个人的能量可强太多了,正如这次攻克雒城的行动,就有江辰也就是庞统,和法正合力谋划的功劳。
军队进驻到了雒城县府后,利用起整顿的时间,不仅是让士兵和武将得到休养,文官队伍的壮大,也要合理的安排他们的职务,要做到人尽其用,用尽其才。
刘备已经多次和江辰、法正、孙乾、胡济等等主要负责人商量过安排新人的事宜,由于新人多是西川当地慕刘备名来投靠的,论理法正对这些人的根底会更了解些,但法正这个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缘实在是不好,睚眦必报,他也打击新来的人,那么刘备又不得不考虑这一点。
总之是颇费了皇叔一番脑子的:法正、庞统这两位是大才,但性格太桀骜,在他俩眼里基本就没有能人。而老资格的智士孙乾又病了,病得可不轻。那选才纳士的活儿就只有交给胡济。胡济这人才学不差,是庞统的叔叔庞德公的弟子,但就是做事太循规蹈矩。过分的依赖这样那样的规矩往往会抹杀有创造性的人才。
在马上打天下的日子还没有结束,而在马下治天下的生涯早已经开始。年过五旬的刘备尚且忙忙碌碌的为了他的天下霸业而奋斗着,那军师江辰就更不能闲着了。他曾经尝试过主动接近和示好法正,但这个人给他的回应却始终让江辰摸不着头脑:到底这人的性格难降服啊!
就说法正他手里有的一些权力,他就会立刻用这些权力去做他想做、他愿意做的事,即使别人反对、特别是军师庞统不支持他这样做,人家仍然我行我素。
除去别的没名气的普通小文官,“有名的人”里面,目前资历最浅、官职最小的或许是功曹李恢,他自告奋勇请命去劝降马超,大概他也是太想主动的表现一下,法正就让他去了!结果……死了!
人多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在显现,比如说内部派系之争的老问题。还有,在用人制度上的论资排辈。
新人上来往往都急着表现,有的确实是有才华,比如像法正。但大多数或许只会纸上谈兵,还需历练。年轻人就是缺少实践,这不能否认。